在古代行商这些年_在古代行商这些年_6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_6 (第1/1页)

“我们四郎从南方带回了新鲜的吃食,这会儿正在做,做好了定给乡亲们尝个鲜,只是现下都先回去吧。”
  三娘这番话是宋菽教的,她不遮不掩,直言有新东西,可却不给他们看。这些跟来的村民本就是抱着好奇心的,这么一听,心更痒了。
  可三娘不为所动,阿南虽担着面,脚步却很灵活,三两下闪进门里,三娘和六娘把门一关,挡住了一众好奇的心。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宋菽要做什么呢?猜猜看
  注:作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查到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上记载:“面以糟发胀者,能发病发疮(症)。”这里的糟指的是酒酵和酸浆酵,然而找不到具体是什么样的症状,以及为何如此,古代好几本医书中都认为面粉有微毒(还有认为北方的面粉无毒,南方的有毒,也是很迷),作者不懂医不太明白缘由,但既然医书里这么写,肯定是有缘故的,所以还是用了酸浆酵发面能发疮的设定。如果有懂行的读者大大,能不能给科普一下呀?(ω)?
  谢谢支持,么么哒~
  第3章第三桶金
  这天相河村村民聊的最多的,就是宋菽那神秘的从南方带回的吃食。
  消息很快传遍了村里上下,就连临村都有不少人听说了,甚至还来相河村的亲戚处打探。有人好奇,有人不屑,七嘴八舌什么言论都有。
  而宋家一概不知,阿南几人在宋菽的带领下忙得热火朝天。
  “阿兄,我照你教的说了,他们都吵吵着要来看!”六娘一回家就钻进灶间,跟宋菽表功。
  宋菽如她所愿夸了几句,又跟挑着面进来的宋阿南道了声辛苦。阿南还是一样沉默,闻言也不回答,把面粉放下便去看着柴火。
  烧柴的洞里干净了许多,里面的草木灰被宋菽悉数扫出,放到了锅里煮。
  三娘不明白,问了宋菽说是在煮碱水,他说加了碱水后发出来的面更松更软,能中和面的酸味,做出来的白馒头比面饼子好吃一百倍。
  三娘似懂非懂,只知这白馒头她从未听过,果真如四郎所说,是新奇的吃食。
  面肥发面法在这个时代还没有,这里普遍用的是酸浆酵,只是成本高,效果一般,这大约也是面食总遭嫌弃的原因之一。
  如果要让面团自然发酵,需要在无氧的环境里放上一整晚。
  宋菽嫌太慢,打算悄悄做个弊。他到房里转悠了一圈,趁着没人,从空间里拿出一小包酵母,又把塑料包装换成麻布口袋,这才又往灶间去了。
  灶间里,阿南、五娘和六娘各分到了一坨面粉。三娘要洗衣裳,便没有参合。七郎还小,跟在宋菽后头转悠,要他抱起来看阿兄阿姐们在干嘛。
  揉面的三人听宋菽指挥,在面粉中加入酵母和晾凉的碱水,开始搓揉。
  听三娘说过,宋阿南刚来时可谓五谷不分,但胜在勤快,如今揉起面来有模有样。他力气大,分到的面粉也最多,很快,面粉便在他手中从絮状变成了团状。
  揉面的工作不难,几人都是熟手,宋菽没啥需要多说的,干脆也自己弄了面粉来揉,后来六娘累了,便把她的也接了过去。不多会儿面团成型,都被放进一个大瓦缸里,蒙上布发酵。
  “阿兄,你刚刚加进去的叫什么?”
  “酵母。”
  “那是什么?”
  “呃……能让面团发酵的东西。”
  “南方人都用这个?”
  “也不是,我偶然从……呃,一个海外来的商人处得来的。”
  “他从哪里来的?”
  “从……嗯……扶桑。”
  六娘煞有介事地点头,这个地名她听都没听过,阿兄果然了不起。她问够了,见家里暂时无事,便带着七郎出门玩了。
  “在哪?”
  六娘才走,宋菽一转身,宋阿南盯着他,蹦出两个字。
  宋菽一愣,阿南又补充:“扶桑。”
  这下宋菽明白了,但也犯了难。
  古代的确有关于扶桑的记载,后世的历史学家推测,应该是指墨西哥一带,但这只是推测,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古时候的国人已经知道了美洲的存在。刚才他不过随口扯来用一下,谁知宋阿南上了心,他该怎么跟一个没见过海的古人解释,海的另一边还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土地?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