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72章 万物皆可成环 (第1/2页)
理论考试结束后的下午,本该是复习实验考试内容的。 但几乎根本没有人做这件事。 多数人依然在忙着对题估分,跑来跑去东问西问,估算自己的排名。 李峥和史洋倒是一直没出房间,正儿八经复习实验,把很多边边角角的化合物制备方法都拿出来讨论,一起分析危险点与改进方案。 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甚至开发出了“空手道”。 就是闭着眼睛,一边冥想,一边空手模拟实验。 模拟完毕后,一个说:“我制出了2.5克。” 另一个说:“你还是不行啊,我2.7克。” 然后开始对喷,各自申明自己手法之妙。 最终,多半会以“这也在你的计算之中么?”收尾。 虽然看似很玄学,但这其实真的是在复习实验,且效果显著。 这段“空手道”的搏杀,也算是李峥国决之旅难得的快活了。 他也逐渐意识到。 自己虽然情商很高。 但本质上是厌恶基于利益的社交的。 还是闭门学习更快乐一些。 与此同时,宾馆第二会议室现场,几十名阅卷老师正在紧张判卷。 全部试卷的姓名编号已被遮住,由三名老师交叉互判,经组长审批后,得出“初判分数”。 之所以是初判,主要是因为这里面有大量的结构题和分析题,存在一定的主观空间,大多数情况下,各省领队都不会轻易接受这个分数,会想方设法前来协调争分。 因此,每一届判卷,都是一次拉锯战。 本届的阅卷总组长正是营长管楚成,副组长为周毅。 二人坐在会议室主座,也是一刻不得闲。 凡是分组长拿不准的,都要请二位来定夺。 这样初判分数下去,那些领队要闹,也好说是大院长拍的板。 当然,即便两位都是大佬,碰到疑难问题,也是共同商议解决,有责任一起担。 有趣的是,今年的疑难点比较集中。 基本都集中在那道成环题上了。 到底哪里能成环,谁和谁成环,套路很深。 有些人成对了一个,又成错了两个。 有些人把环连成了串儿。 这些情况到底该怎么给分,是相当玄学的。 因此,就算是在场的大学老师,也要请教成环界泰斗,周成环本人。 周毅和管楚成坐在一起,一个多小时的时间,送来的全是这方面的问题。 周成环倒还好,管楚成已经忍不住吐槽了。 “周院长啊……这道题是不是太专业了一些?”管楚成难得休息片刻,只靠在椅背上笑道,“而且您的名声大家都知道,一看这题就是您出的,考生肯定拼命成环,怕是误导了不少人啊。” “唉,毕竟是决赛了,考考随机应变能力也是应该的嘛。”周毅喝了口茶笑道,“今年题这么简单,我成环这块儿不套路一下,怎么选出对抗东欧妖题的家伙嘛,哈哈。” “您说的对,就是这判分太难把控了。”管楚成点了点桌上的卷子,“协调会的时候,想必大多数老师都会集中对抗这里,咱俩务必提前想好精细化的标准和措辞。” “应该的。”周毅也是伸了个大懒腰,双手在脑袋上面很自然地拉成了一个环,“话说,每年这判卷协调会是最烦的,要我说错就是错,一分也不该给,也不知哪年开的先例,最后搞的人人都要协调一番。” “总要给个过程分。”管楚成笑道,“今年的题确实不算难,但严丝合缝全答对还是不容易的。” 正说着,三位老师匆匆赶来,为首的一位老教师